【摘要】
问题: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跨国科学研究合作是承载“一带一路”建设科技交流与创新发展使命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尚不健全,甚至部分国家还存在较强的政治风险和文化冲突,这种合作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跨国科学研究合作何以成为可能?
方法:
本研究从宏观分析视角提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跨国科学研究合作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识别了36个沿线国家案例中的跨国科学研究合作影响因素及其条件组合。
发现:
资源投入与制度环境是影响跨国科学研究合作的重要因素,两者相互耦合共同构成跨国科学研究合作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地,本研究依据资源投入与制度环境不同耦合程度,识别出强强联合型、资源主导型、经贸带动型与政治兜底型四种跨国科学研究合作类型。
贡献:
论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弥补了以往研究聚焦于中观和微观层面跨国科学研究合作影响因素分析的局限性,区分了不同伙伴国家与中国开展跨国科学研究合作的各种途径,可以更为准确地解释全球治理背景下的跨国科学研究合作机制,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入推进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跨国科学研究合作、提升合作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跨国科学研究合作 定性比较分析 创新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190)和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重点项目(Xjj2017222)的资助。本文刊载于《公共行政评论》2021年第2期。
【学者介绍】
阎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斌,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马克斯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通讯作者:
武龙,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晓敏,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韩东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